- 金融危机席卷 可能带来哪些环境风险?
- 点击次数:3403 更新时间:2009-04-15
金融危机席卷,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将此次金融危机称为自1930年以来成熟金融市场具威胁性的震荡,并认为经济目前正趋向严重低迷的状态。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ILO)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Juan Somavia)也预测说,金融危机或将导致截至2009年年底再新添2000万失业人口。为应对此次危机,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科威特等国纷纷出台救市方案,以防止金融市场崩盘。
随着危机的加剧,各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也逐渐由救市转变为对实体经济的关注。于是鼓励投资、扩大内需以及拉动出口的减税、降息方案纷纷抛出。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伴随着危机萧条过后的便是大规模的经济复苏运动。而这种经济复苏运动带来的生产与消费的畸变,将成为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无论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曾在各自区域内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机。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下的弱势一环,其环境与资源的现状,决定其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发展中国家除了考虑经济因素以外,还应该谨慎防范金融危机下环境危机的风险。
风险之一:生态失衡风险剧增
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正如世界银行副行长、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所说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次大 考验。”货币基金组织曾声称,金融危机可能会给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问题,其中就包括饥荒。在生存与发展考验面前,发达国家为经济复苏,必然采取一系列鼓励投资措施,以增加出口、扩大内需。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需求将不断增长,而这种增长背后也蕴含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在此环境下,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输出自然资源的压力。因为在技术、管理以及资金劣势情形下,初级资源的出口似乎成了拉动出口的少有途径。同时,压力远不止来自发达国家,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的生存发展困境,在外部竞争激烈的情形下,发展中国家的目光会投向扩大内需的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发展中国家环境法治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支撑,土地、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很可能受到破坏,公地悲剧将不断上演。因此,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态失衡的威胁剧增。
风险之二:污染减排压力加大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许多经济学者认为要改变过去依赖出口拉动增长的经济结构。如世行副行长林毅夫就认为,“在危机面前中国应该扩大内需,并且这是个关键。”东南亚各国为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扩大内需可能蕴含着污染加剧的威胁。因为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产品或者服务所适用的环境标准绝大部分是WTO标准或者标准。这种标准在对外贸易中可能成为壁垒,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与标准或者WTO标准在控制污染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旦扩大内需,就意味着产品的销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消费。因此产品的环境标准也很可能相应降低,有毒化学物质、SO2等污染物的排放将大幅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减排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风险之三:发达国家污染转移
此次金融危机暴发后,美国出台《2008经济刺激方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一系列救市方案与经济刺激政策以扭转经济颓势。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与生产规模的级数增长,进而产生环境污染。而私有经济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导致生产者只考虑其局部经济利益,忽视环境利益。为追求个人利益大化,进而规避国内危险废物的处理费用,发达国家生产商必然要寻求对发展中国家新一轮的污染物转移。而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分析,由于危险废物处理的法律机制不健全,加之经济危机下严峻的经济形势,可能导致其将经济利益置于环境利益之上,进而使发展中国家污染转移成为可能。
金融危机正在蔓延,环境危机的风险正在扩大。发展中国家应该做的就是在环境危机出现之前做好风险防范。首先,加强环境意识,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处置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其次,完善环境法治。加强环境经济政策立法与污染治理的法治化,实现国内环境标准与标准对接。并且尽可能加入《巴塞尔公约》等公约,以防止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后,风险预防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合作。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去年10月23日曾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因此,各国应达成预防环境危机的共识,并在此框架下寻求金融危机的化解。